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(第一临床医学院)走进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开展脊柱侧弯及扁平足公益筛查活动
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(第一临床医学院)走进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开展脊柱侧弯及扁平足公益筛查活动
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(第一临床医学院)走进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开展脊柱侧弯及扁平足公益筛查活动
作者 | 黄鸿河(huánghónghé)
制锦市是一条街(jiē),又是一片区域的统称。其大体位置是五龙潭公园以西,顺河街以东,少年路以南(yǐnán),普利街以北。说来传奇,这条原本偏僻的街巷,因一次(yīcì)点石成金的更名,知名度迅速飙升。
从(cóng)圪针市到制锦市
济南地势南高北低。雨季山洪暴发,千百年来冲刷出数条纵横沟壑,逐渐形成两条泄洪河道。每到夏秋季节,洪水(hóngshuǐ)便沿河道穿过八里洼、张安(zhāngān)新村、南郊宾馆、原齐鲁医学院等地直泄城区,流入圩子壕。东边(dōngbiān)河道老百姓习惯称山水沟,西边河道称红桥泄洪沟。红桥泄洪沟沿(gōuyán)杆石桥至英贤桥北端,这段沟渠过去叫锦缠沟。因锦缠沟而形成了(le)锦缠街、锦屏街和(hé)制锦市街三条街道。
三条(sāntiáo)街中,制锦市比锦缠街、锦屏街早得多,是一条百年老街,在济南(jǐnán)很有名气。“L”形街道东接于家桥潺潺流水,西面是济南第十三中学,南接朝阳街,北接(běijiē)铜元局后街。这里(zhèlǐ)之前是一片藕田菜畦,《历城县志》称这里“莲塘蔬圃,相错如(rú)绣”。菜农常用酸枣枝插做栅墙,济南话称酸枣枝为“圪针”,沟边上(shàng)便有了几户专卖圪针的摊贩,形成西关外集市边沿(biānyán)的圪针市。后来乡贤拟取(nǐqǔ)了一个略显文绉的名字“棘榛市”。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《省城街巷全图》中,制锦市街即标注为“棘榛市”。
那么棘榛市何时(héshí)变成制锦市的呢?这要感谢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党人杨明(yángmíng)。
杨明(1889—1939),字明漪,济南历城县人。青年时代考(kǎo)中秀才(xiùcái),学识渊博,涉猎经史佛道,撰有《近今北方健者传》《胡然集(húránjí)》等著作,善书法、习武术,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,同早期山东共产党人鲁佛民是好朋友。后来为(wèi)逃避北洋政府追捕,杨明藏匿到天津租界,国共合作破裂后他(tā)退出国民党,加入中华(zhōnghuá)武士会,隐居五台山。
1915年前后,杨明在(zài)家居棘(jí)榛市期间,棘榛市已(yǐ)改称“指金市”。感觉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名称俗而(súér)不雅,便苦思冥想,依街名谐音改称“制锦市(zhìjǐnshì)”,并立青石碑于制锦市街南口。如果说圪针市土气,棘榛市扎人,指金市平庸,制锦市则充满希冀,可谓化腐朽为神奇。
制锦市街(jiē)上有百年(nián)老校制锦市街小学。制锦市街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时称真武庙学堂,地址在真武庙内。民国成立后(hòu),规定各(gè)学堂改称(gǎichēng)学校(xuéxiào),遂改称山东省第五初等小学校,1916年改称山东省立制锦市小学校,这也是“制锦市”第一次正式编入政府文件(wénjiàn)。1945年改为济南第一中心国民小学。1950年学校定名为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。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及夫人张茝京、中央电视台(zhōngyāngdiànshìtái)著名女主持人沈力20世纪30年代曾在这所小学读书。
制锦市街小学南邻是(shì)济南第十三中学,校址是镇武街(wǔjiē)1号。镇武街原称真武庙街,韩复榘(jǔ)主政山东后,为了标榜尊重科学,不迷信,便把街名改为振武街,取振兴武备之意。后来两街名在民间(mínjiān)一直混用,1934年改为镇武街。
济南印染(yìnrǎn)业的大本营
老济南约定俗成,说到制锦市(jǐnshì),既可以指制锦市街,也可以指制锦市片区。1914年(nián)《济南指南》介绍:当时济南有(yǒu)37家染坊,其中制锦市街有4家,制锦市片区有13家,制锦市片区还有绸布庄22家。民国年间大染坊(dàrǎnfáng)“东元盛”“宏聚合”等就诞生在这里。
锦缠街东接(dōngjiē)制锦市(zhìjǐnshì)街,西接北小门街,街长约260米。街上有两处民国年间的(de)(de)大型四合院(sìhéyuàn),房屋建筑至今保存完好。24号院坐北朝南,47号院坐东朝西。两处院落(yuànluò)高大气派,朱漆大门,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。24号院现保存正房八间,47号院有正房五间,两套院落皆是青石筑基,砖石铺地,红砖砌墙,灰瓦抱厦,飞檐翘脊,木格窗棂。这就是印染界老字号“东元盛”的宅院及染线、染布车间。
张东木故居及东元盛染坊(rǎnfáng)旧址
锦缠(jǐnchán)街南边与(yǔ)之并行的(de)是锦屏街,街长约135米,这条街是1931年韩复榘命令截断锦缠沟后填土建起的。街西口旧址原是东元盛(yuánshèng)染坊铁工部,1940年迁至铜元局后街,更名为东元盛铁工厂,能(néng)生产柴油机、榨油机、轧花机等机械产品,济南很多染坊的机器设备都是这里制造的。
锦缠街15号是一座两层楼房,走廊宽绰,楼体高大,这是东元盛染坊(rǎnfáng)仓库及展览厅旧址;北面17号院,院内老房是东元盛染坊资深账房先生(xiānshēng)和伙计住宅(zhùzhái)。
东(dōng)元盛创业于1898年,创始人是张启垣,淄博桓台县乔家庄人。东元盛的前身(qiánshēn)是淄博周村东源盛染坊,1916年迁至济南。
来到济南的(de)(de)(de)东元盛(yuánshèng),在保持传统“本染(rǎn)坊”植物染基础上,又独家引进“莱芜蓝”瓮染工艺,使春夏季本染坊和秋冬季莱芜染双翼齐飞,解决了淡旺季加工量不均衡的难题。1917年秋冬,莱芜蓝布十分畅销,市场供不应求,获利颇丰,获得(huòdé)进入济南后的第一桶金。1929年,东元盛从天津、上海购进机器,从此进入机器染色的时代,推出的名牌产品有“白猿(báiyuán)佛青”“登坛拜将”等,布匹畅销德州、聊城、周村、泰安、徐州、太原、开封(kāifēng)、郑州等地。1933年、1935年东元盛染坊在北园(běiyuán)边庄两次购地33亩,建成济南最大的印染厂,赢得济南印染业“染老大”之誉。
东元盛机器厂(jīqìchǎng)广告
日伪统治时期,张(zhāng)启垣屡遭汉奸威胁敲诈,在长期(chángqī)抑郁中(zhōng)一病不起,1942年(nián)冬天,他在弥留之际仍嘱咐三个儿子(érzi):“我们是(shì)中国人,决不同日本人合作。”大儿子张伯萱接任(jiērèn)东元盛染厂经理后,坚拒伪政权强迫合作,保住了(le)民族气节。张伯萱弟弟张东木后来接任东元盛染厂厂长兼经理。抗美援朝(kàngměiyuáncháo)期间,张东木主动捐款旧币20亿元,购买战斗机一架,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独立捐献飞机者。在他的带动下,济南近万名工商业者纷纷捐款捐物,两月内就捐献飞机14架。1954年4月,东元盛成为济南市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私企,带动了全市工商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张东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
1958年,东元盛(yuánshèng)染厂更名为“公私合营济南(jǐnán)东元盛印染厂”,其传统优质产品名驹青布、双鱼蓝布获全国优秀产品称号,被推荐为全国纺织印染业榜样(bǎngyàng)。1966年12月1日,东元盛更名为国营(guóyíng)济南第二印染厂。
宏聚合染厂(rǎnchǎng)也是一家老染坊,创办于1941年,厂长是陈瑞亭,桓台人。1955年宏聚合染厂公私合营,后来(hòulái)成为国营济南第一印染厂的(de)重要合营企业。
济南元首针织的前身“泰祥顺”印染(yìnrǎn)厂也是一家老字号(hào)(hào),1917年在制锦市片区东流水街(jiē)15号创办,创建人是刁义三和王建贞。起初泰祥顺是单纯为布行染线,当时雇有10名染工,染布设备(shèbèi)也非常简陋。10年后泰祥顺印染厂扩大生产规模,开始(kāishǐ)为棉布庄、绸布店加工染色,又在该街23号租房、建房16间,开始纺织、印染、销售结合,渐成规模。
1930年,泰祥顺老板刁义三带头联合东元盛、德和永、利民、中兴成等染坊,公开走自染自销(zìxiāo)之路,影响很大,为印染业后来发展壮大开辟了空间。1940年春,泰祥顺在上海、天津、青岛、徐州开设办事处,扩大经营(jīngyíng)区域。到抗日战争胜利后,泰祥顺印染厂已拥有员工近百名。1949年5月,在济南市人民政府(rénmínzhèngfǔ)支持(zhīchí)下,新设备正式投放生产。1955年9月,泰祥顺与宜兴祥、中兴诚、宏(hóng)聚合、达成、元兴(yuánxīng)、新民(xīnmín)、永泰(yǒngtài)、协昌利、东华、聚元恒等10家染厂(jiārǎnchǎng)实行公私合营,以创建于1942年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纺织厂为龙头,合并成立了济南印染厂。泰祥顺合并为济南印染厂七分厂。
1956年3月,七分厂独立为济南染线厂,地址在北园(běiyuán)镇刘家桥村163号(hào)。后改造扩建成为济南针织内衣厂,又更名为济南针织厂(zhēnzhīchǎng)。1981年3月,济南针织厂与日本(rìběn)郡是株式会社签订生产贸易和技术协议。为此,企业幸免全国(quánguó)纺织业“砸锭”行动,成为济南纺织、印染业的(de)一枝独秀。1994年济南针织厂改制为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。2020年,元首针织迁址(qiānzhǐ)济阳,原厂址部分改建为织梦文化公园。
济南(jǐnán)民族工业的发祥地
1935年,作家倪锡英(níxīyīng)在(zài)地理丛书《济南》中说“济南可说是山东全省(quánshěng)的商业中心点”,而制锦市则是工商业发祥、发展的重要片区之一。济南最早的电灯公司、泺源造纸厂(chǎng)、丰年面粉厂、民安面粉厂、宏济堂阿胶厂、泰祥顺染厂、德和永染厂、成记面粉厂、兴华造胰厂等都诞生(dànshēng)或成长在这里。
济南电灯(diàndēng)公司创建人是刘恩驻(1853—1922),号福航,沂水县人,23岁考中举人,官授候补道台。刘恩驻年轻时受洋务派新思维影响,热衷实业救国,清光绪(qīngguāngxù)二十五年(1899年)被任命为山东(shāndōng)机器局总办(júzǒngbàn)。1905年,他个人投资27.9万银圆,从德国(déguó)购进两台42千瓦发电机组,聘请德国人斯密特·哈姆为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,在百花洲畔建起了济南第一座电灯房。
“济南电灯房”内的发电机(fādiànjī)
辛亥革命后,社会时局开化,济南人(jǐnánrén)的思想发生转变,用电量越来越多。1912年,刘恩驻决定(juédìng)扩大电灯房的规模,在东流水护城河边(biān)扩建电灯公司。
1906年(nián),山东(shāndōng)铜元局停办,总办丁道津改任劝业道道员,负责组建官纸局,着手筹建造纸厂。1909年在铜元局原址创办了全国第二家、山东省第一家造纸企业——山东泺源造纸厂,附设印刷部,配有全套铅印、石印设备。泺源造纸厂开机(kāijī)后,陆续生产出粉连纸、包装纸、毛头纸等,产品畅销山东、河南(hénán)、河北、山西和天津、北京(běijīng)等地。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日(rì)、美、德等国纸品的大量低价涌入,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新生的泺源造纸厂难以抵抗(dǐkàng),产品开始滞销(zhìxiāo),1914年终败下阵来,企业被迫停产。
1917年,新任济南镇守使马良出资租赁该造纸厂(zàozhǐchǎng),企业更名为成业造纸厂。两年后亦因资金流转不足,又因马良下令(xiàlìng)杀害爱国回民马云亭等人(rén),引起社会公愤,在双重压力下宣布停业(tíngyè)。1919年,原察哈尔都统何宗莲同他人(tārén)筹资35万元收购了成业造纸厂,成立山东华兴造纸股份有限公司。
据《山东造纸工业志(zhì)》记录:“七七事变”前,山东华兴造纸股份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为华北地区最大(zuìdà)的造纸厂(zàozhǐchǎng)。1939年(nián),在日军威逼敲诈下,华兴造纸被迫转卖给日商,更名为日本制纸株式会社(zhūshìhuìshè)济南造纸厂。1945年12月(yuè),国民政府收回造纸厂。造纸厂经过30多年苦苦挣扎,几次易手,终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。济南解放后,造纸厂重新恢复了生产,1949年正式更名为山东华兴造纸厂,1950年更名为山东造纸总厂。
日本制纸株式会社济南造纸厂办公场所(chǎngsuǒ)
1920年,张怀芝(zhānghuáizhī)、靳云鹏、王占元等山东籍北洋军阀在铜元局后(júhòu)街创办(chuàngbàn)民安(mínān)面粉厂。当时济南市共有9家机器面粉加工厂(jiāgōngchǎng),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民安面粉厂和丰年面粉厂均创办在制锦市片区。民安面粉厂的五层(wǔcéng)制粉(zhìfěn)楼被誉为“华北第一楼”。9家面粉厂日产面粉34500包,而济南全市一日消费量不过4000包,民间仍习惯用石磨磨面粉。济南面粉业虽然发达,但产销比例严重失衡。1929年,民安面粉厂首先坚持不住,宣布破产倒闭。
1932年(nián)5月,民族资本家苗杏村投资30多万元买断该厂,在民安面粉(miànfěn)厂的(de)基础上创办成记(chéngjì)面粉厂。1938年,成记面粉厂被日军占有,经营权被日本人控制。抗战胜利后,成记面粉厂又(yòu)被国民党霸占。1948年9月,国民党一把火将制粉(zhìfěn)楼焚毁,车间内24部电磨和3500包面粉烧毁(shāohuǐ),成记面粉厂变为(biànwèi)一片废墟。新中国成立后,成记面粉厂获得了新生,修整好的钢磨开始发出隆隆的欢叫声,1951年面粉生产就达到日产3400袋,1955年成记面粉厂实行公私合营。1966年更名为济南挂面厂。
百年老街巷(jiēxiàng)代代出英才
制锦市片区兴起始于明代。乾隆《历城县志》中载有街(jiē)巷(xiàng)(jiēxiàng)9条:菜市(càishì)(花店街)、东流水巷、江家池巷、铁塔街、东杆面巷、西杆面巷、太湖石巷、迎仙桥街、北小门街。后街巷愈加(yùjiā)密集,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记载百年(bǎinián)老街17条:即花店街、筐市街、铁塔街、江家池、东流水、竹竿巷、福康街、上元街、三圣街、制锦市、锦缠街、葫芦头巷、东乾面巷、西乾面巷、太湖石巷、迎仙桥街、北小门街。
在这些老街巷中,涌现出多家工商字号、名士贤达(xiándá):
东流水街:古称船巷,街很小,但名气(míngqì)颇大(dà),原址在西门桥北侧。街上名泉众多,有古温泉、洗(xǐ)心泉、月牙泉、回马泉、北洗钵泉等汇聚,向东流入(liúrù)护城河,街因泉水东流而得名,济南文化名胜“潭西精舍”就在这里。
东流水(liúshuǐ)街还是革命肇兴地。1922—1927年间,中共山东省委(shāndōngshěngwěi)秘书处曾在东流水街105号小院办公。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、邓恩铭及早期共产党人王翔千、鲁佛民、鲁伯峻等都曾在此工作。中共早期领导人任弼时、邓中夏、关向应在此指导(zhǐdǎo)过山东省委的工作。王尽美曾在此写下诗篇:“无情(wúqíng)最是东流水,日夜滔滔去不停。半是劳动(láodòng)血与泪,几人(jǐrén)从此看分明。”
中共山东省委(zhōnggòngshāndōngshěngwěi)领导机关旧址
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载:“阿井之水系伏水,水性寒重下沉,熬胶(áojiāo)甚佳(shènjiā)。”古人认为济南泉水也系济水伏流,与阿井之水同脉,故东流水熬制(áozhì)阿胶质量上乘。因为水好,这一片街上有宏济堂、九鹤堂、赵树堂、艮(gěn)一堂等9家中医阿胶老号。
东流水街54号(hào)是宏济堂阿胶厂的诞生地。1909年,乐镜宇在东流水街创办宏济堂阿胶厂,当时建有厂房36间,营业室7间,宿舍9间,每年生产阿胶1.5万余斤。1955年7月,宏济堂加入(jiārù)公私合营(gōngsīhéyíng),1960年与永昌、艮一堂等药厂合并(hébìng),成立(chénglì)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。
朝阳街与铁塔街:1930年前朝阳街又称速报司庙(sīmiào)街,是因街(yīnjiē)北有座弃恶扬善的速报司庙。因此段街道向南一路朝阳,地势逐渐登高,韩复榘主政时更名为朝阳街。书法家(shūfǎjiā)欧阳中石夫人(shífūrén)张茝京(jīng),1928年就出生在这里。张家是街南头铁塔下崖路西第一家,称“百顺”张家。张家往东(wǎngdōng)就是铁塔街,铁塔街因街西北角有座铸铁宝塔而得名。该铁塔五级,连基座到顶高3.5米。
花店(huādiàn)街:西关外最早的街巷之一,是元明两朝以来的主要商业街,传说唐朝大将秦琼家址在(zài)此。1927《济南快览》称:“有谓秦琼本宅(běnzhái)在铁塔西圜阓间,其地冈阜爽垲,今所谓‘花店’是也。”因街上卖京花者多租赁秦家祠堂加工(jiāgōng)京花,居者习惯称其大花店、二花店,后改称花店街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济南市第一家(dìyījiā)专营棉花的广济号在花店街开业(kāiyè),后来又有广成栈棉行在这里成立。
原花店街老住户中有三多:一是卖染料开染坊的(de)商户多,二是秦家后人多,三是山西盐商多。花店街路北(lùběi)有两条南北街巷,东边一条叫东杆面巷(miànxiàng),原称“乾面巷”,因经营“泗水面市”,以加工面粉白而干在济南(jǐnán)享有盛名。1934年《济南市(jǐnánshì)政府市区测量(cèliáng)报告书》中改称东杆面巷。其西边街巷称西杆面巷,巷内经营染料的商铺(shāngpù)多家,位于巷口和花店街上的裕东颜料公司规模最大,专营德国进口颜料,掌柜张甫臣是济南商会会长。
花店街上住着盐商秦家(qínjiā),其家族兴旺时宅院(zháiyuàn)占了半条街。秦氏家族原籍历城秦家道口。元明两朝秦氏后(hòu)人始在(zài)大清河上航运贩盐,发迹后在制锦市、镇武街、东西(dōngxī)杆面巷建有宅院,并在花店街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(de)(de)秦氏祠堂。祠堂四进院落,西院是(shì)家祠,为家中祭祠、商谈家事、分发钱粮的地方,东院是接待各方达官亲友的地方。秦氏家族至清嘉庆年间达到鼎盛,道光后家道逐渐落败,为获收益祠堂院房开始对外租赁,多为加工京花者所居。所谓京花,就是重瓣牡丹绢花,始于元代定都北京后,是上朝供品,也为大户人家装扮所用。
焦家隅首(jiāojiāyúshǒu):原称小隅首(xiǎoyúshǒu)。旧时进济南府城(fǔchéng)西门必走永镇门,必走英贤桥、花店街,连接这条街的道口有乐安街、武韬街、福康街,因此称小隅首。20世纪20年代初,一户焦姓人家(rénjiā)从济宁迁到制锦市,在小隅首买地兴建房舍居住,后渐成名气,小隅首遂改称焦家隅首。焦家建房时栽植一株国槐(guóhuái),至今根深叶茂,树龄已过百年。
上(shàng)元街(jiē):北接竹竿巷,南邻福祥街,东至福康街,西接圩子壕。街西段上世纪40年代原(yuán)是农家(nóngjiā)场园,因周围住户皆(jiē)姓弭(mǐ),被称为弭家场,老济南四大画家之弭菊田先生家宅在此,弭家场院占有半条竹竿巷。济南解放后,此处建起了济南帽厂,后改称济南衣帽总厂。竹竿巷北口原是一座大庙,1970年改为向阳灯具厂、济南灯具二厂。墙外顺河街圩子壕中有“沟水不犯泉水”的“迎仙泉”。
江家池街(jiē):江家池又称天镜泉,在(zài)(zài)济南鼎鼎大名。江家池水质甘甜,来此打水者络绎不绝,多有善者往池中放生大鱼,“池上(shàng)观鱼”是济南一景(yījǐng)。此间水贩拉铁箍木桶送水车(shuǐchē),碾压出青石板上深深的(de)辙迹,铁轱辘发出连续不断的“吱呦”声响。清道光十六年(1836年),济南第一条青石板路在江家池街上铺装完成。这条青石板路上诞生(dànshēng)了两家(liǎngjiā)近代最早有据可查的著名历下风味菜馆:即1886年开办的锦盛楼饭庄和1895年开办的德盛楼饭庄。这条路上还诞生了两家济南最著名的酱菜园,一个是1660年创办的醴泉居酱园,一个是1875年创办的北厚记酱园。
江家池街周围泉水众多,著名泉池就有醴泉、天镜泉、东密脂泉、西密脂泉、七十三泉等,这里是真正的(de)小河(xiǎohé)(生产渠)源头。清光绪(qīngguāngxù)二十九年(nián)(1903年),山东抚(fǔ)部院聘请德国医学专家在江家池街建立官办医院,这是山东省最早的官办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,是山东省第一所通过办学培养中医药科人才的公立专门学校(xuéxiào)。1928年“五三惨案”爆发后,日本(rìběn)侵略者以抓北伐军藏匿者为名,炸毁了这所医院。江家池东邻原有一条(yītiáo)上有三座小石桥的“水巷”,一年四季潺潺流水通向五龙潭,同路南的剪子巷石板缝中流水遥相呼应。
2001年至2005年,东流水、江家池(jiāngjiāchí)、水巷、石巷、铁塔街等几条百年街巷(jiēxiàng)先后并入五龙潭公园。
这里有“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之(zhī)故宅”石碑,奠定了制锦市街道的历史沧桑(cāngsāng);这里有北宋济南府守备(shǒubèi)大刀关胜视死如归的壮烈(zhuàngliè)事迹,体现了济南人侠肝义胆的英雄性格;这里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,红色基因(jīyīn)浸染大街小巷(dàjiēxiǎoxiàng)……制锦市,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和光荣传统,需要我们努力保护和加以传承。(济南日报·爱济南 记者:陈炜敏 整理)


作者 | 黄鸿河(huánghónghé)
制锦市是一条街(jiē),又是一片区域的统称。其大体位置是五龙潭公园以西,顺河街以东,少年路以南(yǐnán),普利街以北。说来传奇,这条原本偏僻的街巷,因一次(yīcì)点石成金的更名,知名度迅速飙升。
从(cóng)圪针市到制锦市
济南地势南高北低。雨季山洪暴发,千百年来冲刷出数条纵横沟壑,逐渐形成两条泄洪河道。每到夏秋季节,洪水(hóngshuǐ)便沿河道穿过八里洼、张安(zhāngān)新村、南郊宾馆、原齐鲁医学院等地直泄城区,流入圩子壕。东边(dōngbiān)河道老百姓习惯称山水沟,西边河道称红桥泄洪沟。红桥泄洪沟沿(gōuyán)杆石桥至英贤桥北端,这段沟渠过去叫锦缠沟。因锦缠沟而形成了(le)锦缠街、锦屏街和(hé)制锦市街三条街道。
三条(sāntiáo)街中,制锦市比锦缠街、锦屏街早得多,是一条百年老街,在济南(jǐnán)很有名气。“L”形街道东接于家桥潺潺流水,西面是济南第十三中学,南接朝阳街,北接(běijiē)铜元局后街。这里(zhèlǐ)之前是一片藕田菜畦,《历城县志》称这里“莲塘蔬圃,相错如(rú)绣”。菜农常用酸枣枝插做栅墙,济南话称酸枣枝为“圪针”,沟边上(shàng)便有了几户专卖圪针的摊贩,形成西关外集市边沿(biānyán)的圪针市。后来乡贤拟取(nǐqǔ)了一个略显文绉的名字“棘榛市”。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《省城街巷全图》中,制锦市街即标注为“棘榛市”。
那么棘榛市何时(héshí)变成制锦市的呢?这要感谢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党人杨明(yángmíng)。
杨明(1889—1939),字明漪,济南历城县人。青年时代考(kǎo)中秀才(xiùcái),学识渊博,涉猎经史佛道,撰有《近今北方健者传》《胡然集(húránjí)》等著作,善书法、习武术,曾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,同早期山东共产党人鲁佛民是好朋友。后来为(wèi)逃避北洋政府追捕,杨明藏匿到天津租界,国共合作破裂后他(tā)退出国民党,加入中华(zhōnghuá)武士会,隐居五台山。
1915年前后,杨明在(zài)家居棘(jí)榛市期间,棘榛市已(yǐ)改称“指金市”。感觉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名称俗而(súér)不雅,便苦思冥想,依街名谐音改称“制锦市(zhìjǐnshì)”,并立青石碑于制锦市街南口。如果说圪针市土气,棘榛市扎人,指金市平庸,制锦市则充满希冀,可谓化腐朽为神奇。
制锦市街(jiē)上有百年(nián)老校制锦市街小学。制锦市街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时称真武庙学堂,地址在真武庙内。民国成立后(hòu),规定各(gè)学堂改称(gǎichēng)学校(xuéxiào),遂改称山东省第五初等小学校,1916年改称山东省立制锦市小学校,这也是“制锦市”第一次正式编入政府文件(wénjiàn)。1945年改为济南第一中心国民小学。1950年学校定名为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。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及夫人张茝京、中央电视台(zhōngyāngdiànshìtái)著名女主持人沈力20世纪30年代曾在这所小学读书。
制锦市街小学南邻是(shì)济南第十三中学,校址是镇武街(wǔjiē)1号。镇武街原称真武庙街,韩复榘(jǔ)主政山东后,为了标榜尊重科学,不迷信,便把街名改为振武街,取振兴武备之意。后来两街名在民间(mínjiān)一直混用,1934年改为镇武街。
济南印染(yìnrǎn)业的大本营
老济南约定俗成,说到制锦市(jǐnshì),既可以指制锦市街,也可以指制锦市片区。1914年(nián)《济南指南》介绍:当时济南有(yǒu)37家染坊,其中制锦市街有4家,制锦市片区有13家,制锦市片区还有绸布庄22家。民国年间大染坊(dàrǎnfáng)“东元盛”“宏聚合”等就诞生在这里。
锦缠街东接(dōngjiē)制锦市(zhìjǐnshì)街,西接北小门街,街长约260米。街上有两处民国年间的(de)(de)大型四合院(sìhéyuàn),房屋建筑至今保存完好。24号院坐北朝南,47号院坐东朝西。两处院落(yuànluò)高大气派,朱漆大门,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。24号院现保存正房八间,47号院有正房五间,两套院落皆是青石筑基,砖石铺地,红砖砌墙,灰瓦抱厦,飞檐翘脊,木格窗棂。这就是印染界老字号“东元盛”的宅院及染线、染布车间。

张东木故居及东元盛染坊(rǎnfáng)旧址
锦缠(jǐnchán)街南边与(yǔ)之并行的(de)是锦屏街,街长约135米,这条街是1931年韩复榘命令截断锦缠沟后填土建起的。街西口旧址原是东元盛(yuánshèng)染坊铁工部,1940年迁至铜元局后街,更名为东元盛铁工厂,能(néng)生产柴油机、榨油机、轧花机等机械产品,济南很多染坊的机器设备都是这里制造的。
锦缠街15号是一座两层楼房,走廊宽绰,楼体高大,这是东元盛染坊(rǎnfáng)仓库及展览厅旧址;北面17号院,院内老房是东元盛染坊资深账房先生(xiānshēng)和伙计住宅(zhùzhái)。
东(dōng)元盛创业于1898年,创始人是张启垣,淄博桓台县乔家庄人。东元盛的前身(qiánshēn)是淄博周村东源盛染坊,1916年迁至济南。
来到济南的(de)(de)(de)东元盛(yuánshèng),在保持传统“本染(rǎn)坊”植物染基础上,又独家引进“莱芜蓝”瓮染工艺,使春夏季本染坊和秋冬季莱芜染双翼齐飞,解决了淡旺季加工量不均衡的难题。1917年秋冬,莱芜蓝布十分畅销,市场供不应求,获利颇丰,获得(huòdé)进入济南后的第一桶金。1929年,东元盛从天津、上海购进机器,从此进入机器染色的时代,推出的名牌产品有“白猿(báiyuán)佛青”“登坛拜将”等,布匹畅销德州、聊城、周村、泰安、徐州、太原、开封(kāifēng)、郑州等地。1933年、1935年东元盛染坊在北园(běiyuán)边庄两次购地33亩,建成济南最大的印染厂,赢得济南印染业“染老大”之誉。

东元盛机器厂(jīqìchǎng)广告
日伪统治时期,张(zhāng)启垣屡遭汉奸威胁敲诈,在长期(chángqī)抑郁中(zhōng)一病不起,1942年(nián)冬天,他在弥留之际仍嘱咐三个儿子(érzi):“我们是(shì)中国人,决不同日本人合作。”大儿子张伯萱接任(jiērèn)东元盛染厂经理后,坚拒伪政权强迫合作,保住了(le)民族气节。张伯萱弟弟张东木后来接任东元盛染厂厂长兼经理。抗美援朝(kàngměiyuáncháo)期间,张东木主动捐款旧币20亿元,购买战斗机一架,成为山东省第一个独立捐献飞机者。在他的带动下,济南近万名工商业者纷纷捐款捐物,两月内就捐献飞机14架。1954年4月,东元盛成为济南市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私企,带动了全市工商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,张东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
1958年,东元盛(yuánshèng)染厂更名为“公私合营济南(jǐnán)东元盛印染厂”,其传统优质产品名驹青布、双鱼蓝布获全国优秀产品称号,被推荐为全国纺织印染业榜样(bǎngyàng)。1966年12月1日,东元盛更名为国营(guóyíng)济南第二印染厂。
宏聚合染厂(rǎnchǎng)也是一家老染坊,创办于1941年,厂长是陈瑞亭,桓台人。1955年宏聚合染厂公私合营,后来(hòulái)成为国营济南第一印染厂的(de)重要合营企业。
济南元首针织的前身“泰祥顺”印染(yìnrǎn)厂也是一家老字号(hào)(hào),1917年在制锦市片区东流水街(jiē)15号创办,创建人是刁义三和王建贞。起初泰祥顺是单纯为布行染线,当时雇有10名染工,染布设备(shèbèi)也非常简陋。10年后泰祥顺印染厂扩大生产规模,开始(kāishǐ)为棉布庄、绸布店加工染色,又在该街23号租房、建房16间,开始纺织、印染、销售结合,渐成规模。
1930年,泰祥顺老板刁义三带头联合东元盛、德和永、利民、中兴成等染坊,公开走自染自销(zìxiāo)之路,影响很大,为印染业后来发展壮大开辟了空间。1940年春,泰祥顺在上海、天津、青岛、徐州开设办事处,扩大经营(jīngyíng)区域。到抗日战争胜利后,泰祥顺印染厂已拥有员工近百名。1949年5月,在济南市人民政府(rénmínzhèngfǔ)支持(zhīchí)下,新设备正式投放生产。1955年9月,泰祥顺与宜兴祥、中兴诚、宏(hóng)聚合、达成、元兴(yuánxīng)、新民(xīnmín)、永泰(yǒngtài)、协昌利、东华、聚元恒等10家染厂(jiārǎnchǎng)实行公私合营,以创建于1942年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供给部纺织厂为龙头,合并成立了济南印染厂。泰祥顺合并为济南印染厂七分厂。
1956年3月,七分厂独立为济南染线厂,地址在北园(běiyuán)镇刘家桥村163号(hào)。后改造扩建成为济南针织内衣厂,又更名为济南针织厂(zhēnzhīchǎng)。1981年3月,济南针织厂与日本(rìběn)郡是株式会社签订生产贸易和技术协议。为此,企业幸免全国(quánguó)纺织业“砸锭”行动,成为济南纺织、印染业的(de)一枝独秀。1994年济南针织厂改制为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。2020年,元首针织迁址(qiānzhǐ)济阳,原厂址部分改建为织梦文化公园。
济南(jǐnán)民族工业的发祥地
1935年,作家倪锡英(níxīyīng)在(zài)地理丛书《济南》中说“济南可说是山东全省(quánshěng)的商业中心点”,而制锦市则是工商业发祥、发展的重要片区之一。济南最早的电灯公司、泺源造纸厂(chǎng)、丰年面粉厂、民安面粉厂、宏济堂阿胶厂、泰祥顺染厂、德和永染厂、成记面粉厂、兴华造胰厂等都诞生(dànshēng)或成长在这里。
济南电灯(diàndēng)公司创建人是刘恩驻(1853—1922),号福航,沂水县人,23岁考中举人,官授候补道台。刘恩驻年轻时受洋务派新思维影响,热衷实业救国,清光绪(qīngguāngxù)二十五年(1899年)被任命为山东(shāndōng)机器局总办(júzǒngbàn)。1905年,他个人投资27.9万银圆,从德国(déguó)购进两台42千瓦发电机组,聘请德国人斯密特·哈姆为工程师(gōngchéngshī),在百花洲畔建起了济南第一座电灯房。

“济南电灯房”内的发电机(fādiànjī)
辛亥革命后,社会时局开化,济南人(jǐnánrén)的思想发生转变,用电量越来越多。1912年,刘恩驻决定(juédìng)扩大电灯房的规模,在东流水护城河边(biān)扩建电灯公司。
1906年(nián),山东(shāndōng)铜元局停办,总办丁道津改任劝业道道员,负责组建官纸局,着手筹建造纸厂。1909年在铜元局原址创办了全国第二家、山东省第一家造纸企业——山东泺源造纸厂,附设印刷部,配有全套铅印、石印设备。泺源造纸厂开机(kāijī)后,陆续生产出粉连纸、包装纸、毛头纸等,产品畅销山东、河南(hénán)、河北、山西和天津、北京(běijīng)等地。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日(rì)、美、德等国纸品的大量低价涌入,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新生的泺源造纸厂难以抵抗(dǐkàng),产品开始滞销(zhìxiāo),1914年终败下阵来,企业被迫停产。
1917年,新任济南镇守使马良出资租赁该造纸厂(zàozhǐchǎng),企业更名为成业造纸厂。两年后亦因资金流转不足,又因马良下令(xiàlìng)杀害爱国回民马云亭等人(rén),引起社会公愤,在双重压力下宣布停业(tíngyè)。1919年,原察哈尔都统何宗莲同他人(tārén)筹资35万元收购了成业造纸厂,成立山东华兴造纸股份有限公司。
据《山东造纸工业志(zhì)》记录:“七七事变”前,山东华兴造纸股份有限公司(yǒuxiàngōngsī)为华北地区最大(zuìdà)的造纸厂(zàozhǐchǎng)。1939年(nián),在日军威逼敲诈下,华兴造纸被迫转卖给日商,更名为日本制纸株式会社(zhūshìhuìshè)济南造纸厂。1945年12月(yuè),国民政府收回造纸厂。造纸厂经过30多年苦苦挣扎,几次易手,终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。济南解放后,造纸厂重新恢复了生产,1949年正式更名为山东华兴造纸厂,1950年更名为山东造纸总厂。

日本制纸株式会社济南造纸厂办公场所(chǎngsuǒ)
1920年,张怀芝(zhānghuáizhī)、靳云鹏、王占元等山东籍北洋军阀在铜元局后(júhòu)街创办(chuàngbàn)民安(mínān)面粉厂。当时济南市共有9家机器面粉加工厂(jiāgōngchǎng),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民安面粉厂和丰年面粉厂均创办在制锦市片区。民安面粉厂的五层(wǔcéng)制粉(zhìfěn)楼被誉为“华北第一楼”。9家面粉厂日产面粉34500包,而济南全市一日消费量不过4000包,民间仍习惯用石磨磨面粉。济南面粉业虽然发达,但产销比例严重失衡。1929年,民安面粉厂首先坚持不住,宣布破产倒闭。
1932年(nián)5月,民族资本家苗杏村投资30多万元买断该厂,在民安面粉(miànfěn)厂的(de)基础上创办成记(chéngjì)面粉厂。1938年,成记面粉厂被日军占有,经营权被日本人控制。抗战胜利后,成记面粉厂又(yòu)被国民党霸占。1948年9月,国民党一把火将制粉(zhìfěn)楼焚毁,车间内24部电磨和3500包面粉烧毁(shāohuǐ),成记面粉厂变为(biànwèi)一片废墟。新中国成立后,成记面粉厂获得了新生,修整好的钢磨开始发出隆隆的欢叫声,1951年面粉生产就达到日产3400袋,1955年成记面粉厂实行公私合营。1966年更名为济南挂面厂。
百年老街巷(jiēxiàng)代代出英才
制锦市片区兴起始于明代。乾隆《历城县志》中载有街(jiē)巷(xiàng)(jiēxiàng)9条:菜市(càishì)(花店街)、东流水巷、江家池巷、铁塔街、东杆面巷、西杆面巷、太湖石巷、迎仙桥街、北小门街。后街巷愈加(yùjiā)密集,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记载百年(bǎinián)老街17条:即花店街、筐市街、铁塔街、江家池、东流水、竹竿巷、福康街、上元街、三圣街、制锦市、锦缠街、葫芦头巷、东乾面巷、西乾面巷、太湖石巷、迎仙桥街、北小门街。
在这些老街巷中,涌现出多家工商字号、名士贤达(xiándá):
东流水街:古称船巷,街很小,但名气(míngqì)颇大(dà),原址在西门桥北侧。街上名泉众多,有古温泉、洗(xǐ)心泉、月牙泉、回马泉、北洗钵泉等汇聚,向东流入(liúrù)护城河,街因泉水东流而得名,济南文化名胜“潭西精舍”就在这里。

东流水(liúshuǐ)街还是革命肇兴地。1922—1927年间,中共山东省委(shāndōngshěngwěi)秘书处曾在东流水街105号小院办公。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、邓恩铭及早期共产党人王翔千、鲁佛民、鲁伯峻等都曾在此工作。中共早期领导人任弼时、邓中夏、关向应在此指导(zhǐdǎo)过山东省委的工作。王尽美曾在此写下诗篇:“无情(wúqíng)最是东流水,日夜滔滔去不停。半是劳动(láodòng)血与泪,几人(jǐrén)从此看分明。”

中共山东省委(zhōnggòngshāndōngshěngwěi)领导机关旧址
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载:“阿井之水系伏水,水性寒重下沉,熬胶(áojiāo)甚佳(shènjiā)。”古人认为济南泉水也系济水伏流,与阿井之水同脉,故东流水熬制(áozhì)阿胶质量上乘。因为水好,这一片街上有宏济堂、九鹤堂、赵树堂、艮(gěn)一堂等9家中医阿胶老号。
东流水街54号(hào)是宏济堂阿胶厂的诞生地。1909年,乐镜宇在东流水街创办宏济堂阿胶厂,当时建有厂房36间,营业室7间,宿舍9间,每年生产阿胶1.5万余斤。1955年7月,宏济堂加入(jiārù)公私合营(gōngsīhéyíng),1960年与永昌、艮一堂等药厂合并(hébìng),成立(chénglì)济南公私合营宏济制药厂。
朝阳街与铁塔街:1930年前朝阳街又称速报司庙(sīmiào)街,是因街(yīnjiē)北有座弃恶扬善的速报司庙。因此段街道向南一路朝阳,地势逐渐登高,韩复榘主政时更名为朝阳街。书法家(shūfǎjiā)欧阳中石夫人(shífūrén)张茝京(jīng),1928年就出生在这里。张家是街南头铁塔下崖路西第一家,称“百顺”张家。张家往东(wǎngdōng)就是铁塔街,铁塔街因街西北角有座铸铁宝塔而得名。该铁塔五级,连基座到顶高3.5米。
花店(huādiàn)街:西关外最早的街巷之一,是元明两朝以来的主要商业街,传说唐朝大将秦琼家址在(zài)此。1927《济南快览》称:“有谓秦琼本宅(běnzhái)在铁塔西圜阓间,其地冈阜爽垲,今所谓‘花店’是也。”因街上卖京花者多租赁秦家祠堂加工(jiāgōng)京花,居者习惯称其大花店、二花店,后改称花店街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济南市第一家(dìyījiā)专营棉花的广济号在花店街开业(kāiyè),后来又有广成栈棉行在这里成立。
原花店街老住户中有三多:一是卖染料开染坊的(de)商户多,二是秦家后人多,三是山西盐商多。花店街路北(lùběi)有两条南北街巷,东边一条叫东杆面巷(miànxiàng),原称“乾面巷”,因经营“泗水面市”,以加工面粉白而干在济南(jǐnán)享有盛名。1934年《济南市(jǐnánshì)政府市区测量(cèliáng)报告书》中改称东杆面巷。其西边街巷称西杆面巷,巷内经营染料的商铺(shāngpù)多家,位于巷口和花店街上的裕东颜料公司规模最大,专营德国进口颜料,掌柜张甫臣是济南商会会长。
花店街上住着盐商秦家(qínjiā),其家族兴旺时宅院(zháiyuàn)占了半条街。秦氏家族原籍历城秦家道口。元明两朝秦氏后(hòu)人始在(zài)大清河上航运贩盐,发迹后在制锦市、镇武街、东西(dōngxī)杆面巷建有宅院,并在花店街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(de)(de)秦氏祠堂。祠堂四进院落,西院是(shì)家祠,为家中祭祠、商谈家事、分发钱粮的地方,东院是接待各方达官亲友的地方。秦氏家族至清嘉庆年间达到鼎盛,道光后家道逐渐落败,为获收益祠堂院房开始对外租赁,多为加工京花者所居。所谓京花,就是重瓣牡丹绢花,始于元代定都北京后,是上朝供品,也为大户人家装扮所用。
焦家隅首(jiāojiāyúshǒu):原称小隅首(xiǎoyúshǒu)。旧时进济南府城(fǔchéng)西门必走永镇门,必走英贤桥、花店街,连接这条街的道口有乐安街、武韬街、福康街,因此称小隅首。20世纪20年代初,一户焦姓人家(rénjiā)从济宁迁到制锦市,在小隅首买地兴建房舍居住,后渐成名气,小隅首遂改称焦家隅首。焦家建房时栽植一株国槐(guóhuái),至今根深叶茂,树龄已过百年。
上(shàng)元街(jiē):北接竹竿巷,南邻福祥街,东至福康街,西接圩子壕。街西段上世纪40年代原(yuán)是农家(nóngjiā)场园,因周围住户皆(jiē)姓弭(mǐ),被称为弭家场,老济南四大画家之弭菊田先生家宅在此,弭家场院占有半条竹竿巷。济南解放后,此处建起了济南帽厂,后改称济南衣帽总厂。竹竿巷北口原是一座大庙,1970年改为向阳灯具厂、济南灯具二厂。墙外顺河街圩子壕中有“沟水不犯泉水”的“迎仙泉”。
江家池街(jiē):江家池又称天镜泉,在(zài)(zài)济南鼎鼎大名。江家池水质甘甜,来此打水者络绎不绝,多有善者往池中放生大鱼,“池上(shàng)观鱼”是济南一景(yījǐng)。此间水贩拉铁箍木桶送水车(shuǐchē),碾压出青石板上深深的(de)辙迹,铁轱辘发出连续不断的“吱呦”声响。清道光十六年(1836年),济南第一条青石板路在江家池街上铺装完成。这条青石板路上诞生(dànshēng)了两家(liǎngjiā)近代最早有据可查的著名历下风味菜馆:即1886年开办的锦盛楼饭庄和1895年开办的德盛楼饭庄。这条路上还诞生了两家济南最著名的酱菜园,一个是1660年创办的醴泉居酱园,一个是1875年创办的北厚记酱园。

江家池街周围泉水众多,著名泉池就有醴泉、天镜泉、东密脂泉、西密脂泉、七十三泉等,这里是真正的(de)小河(xiǎohé)(生产渠)源头。清光绪(qīngguāngxù)二十九年(nián)(1903年),山东抚(fǔ)部院聘请德国医学专家在江家池街建立官办医院,这是山东省最早的官办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,是山东省第一所通过办学培养中医药科人才的公立专门学校(xuéxiào)。1928年“五三惨案”爆发后,日本(rìběn)侵略者以抓北伐军藏匿者为名,炸毁了这所医院。江家池东邻原有一条(yītiáo)上有三座小石桥的“水巷”,一年四季潺潺流水通向五龙潭,同路南的剪子巷石板缝中流水遥相呼应。
2001年至2005年,东流水、江家池(jiāngjiāchí)、水巷、石巷、铁塔街等几条百年街巷(jiēxiàng)先后并入五龙潭公园。
这里有“唐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秦叔宝之(zhī)故宅”石碑,奠定了制锦市街道的历史沧桑(cāngsāng);这里有北宋济南府守备(shǒubèi)大刀关胜视死如归的壮烈(zhuàngliè)事迹,体现了济南人侠肝义胆的英雄性格;这里有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,红色基因(jīyīn)浸染大街小巷(dàjiēxiǎoxiàng)……制锦市,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和光荣传统,需要我们努力保护和加以传承。(济南日报·爱济南 记者:陈炜敏 整理)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